蘇東坡效應的解讀
古代有則笑話:以為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住店時和尚將他灌醉,并剃光他的頭發后逃走。解差醒時發現少了一人,大吃一驚,繼而一摸光頭轉驚為喜:"幸而和尚還在。"可隨之有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
這則笑話一定程度上印證了詩人蘇東坡的兩句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即人們對"自我"這個猶如自己手中的東西,往往難以正確認識;從某種意義講,認識"自我"比認識客觀現實更為困難。因此,"人貴有自知之明"。社會心理學家將人們難以正確認識"自我"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蘇東坡效應"。
蘇東坡效應在培訓中的運用
對于培訓師個人來說,很明顯的例子就是,部分培訓師由于個人在專長領域如營銷、管理、TTT領域的授課成功,就認為自我是營銷等方面的專家,進而擴展到對企業的經營、營銷等對重自我認可,殊不知自我僅僅在授課方面,比較專精,而在實戰方面,畢竟還是有欠缺的。
授課過程中,蘇東坡效應也可多個角度運用,學員們在學習各種知識技能中,事先對自我的認知,自我真正的需求也必須明確,才能激發興趣和意愿,否則往往學習完了,或者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員明白這不是我需要的,最終造成培訓師所教,企業所需以及學員希望所學的三者難以和三為一,多方自我認知非常重要,所以帶動前期課程需求調研,企業與培訓師、學員的多輪溝通非常關鍵。 |
上一篇 : 培訓加點心理學8:貝勃規律
下一篇 : 人力資源-招聘講座,8月18日在杭州奮勇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