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原創
相關熱門文章
- 如何跟進意向客戶讓成交“一蹴而就”
- 如何做好銷售團隊“領頭羊”?
- 食品行業:有機食品能否成為“星星之
- 蔣小華:你誤讀了“工匠精神”?
- 如何為你的銷售團隊“招賢納士”?
- 我國食品包裝機械急需創新發展
- 為何“壞老板”團隊執行力遠遠勝過“
- 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玩轉食品市場
- 商業零售業:沃爾瑪,從“寵兒”到“
- 伊利開放之旅能否為食品質量問題力挽
相關熱門內訓課程
- 酒店、餐飲食品安全管理
- 酒店、餐飲食品安全、衛生管理
- 商場超市的生鮮食品管理
- 食品行業年度培訓需求調研與年度培訓
- 食品企業品牌營銷全攻略
- 食品飲料業的創新營銷
- 食品批發產業商務交流考察
- 深圳香港食品行業商務考察
- 金威啤酒、安琪食品學習考察
- 監督管理局對食品藥品行業參觀學習
相關熱門公開課程
食品行業:有機食品能否成為“星星之火”?
時間:2011-11-22
【慧聰食品工業網】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頻出現,染色饅頭,塑化飲料,地溝油,細菌餃子……食品問題已在逐漸成為一個社會問題。“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給人以安全感的名詞,就成為了消費者追逐的對象。
有機食品的概念
有機食品是目前國標上對無污染天然食品比較統一的提法,也就是在自然環境下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沒有用農藥,使用有機肥,總之,是一種比較安全的食品。有機食品有四要素:(1)原料是有機的;(2)生產過程是有機的;(3)產前、產中、產后有全套的有機跟蹤記錄;(4)食品必須經過專業的有機認證機構認證。
天價有機食品市場亂象
進些年來,有些職能部門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做的不到位,促成了有機食品的無限商機。很多地方的農業產業,開始選擇“有機”作為商品的賣點,大量“有機”基地風生水起,這種遵循市場走向的適銷對路,讓不少涉農企業賺了個盆滿缽滿,比如,一斤有機大米能賣到50多元,一盒有機白菜能賣到18元,258元一只的山雞……在這樣的高價帶動下,產地農民也從中獲利。
同樣是豬肉,普通的不過十幾二十多元一斤,而一旦標上了“有機”身份,身價則立馬翻個三四倍。放在食品安全領域問題多發的當下,“有機食品”獲得市場的青睞,也就并不意外了。事實上,盡管身價不菲,但有機食品其實并非貴得沒道理,既然有機食品集無農藥、無防腐劑、無污染、不破壞土壤環境等優點于一身,含有豐富的營養,更對人類健康大有益處。比起目前人們食用的大部分食品,有機食品在培育過程中不添加任何農藥、化肥、催化劑或添加劑,也不使用基因工程技術及其產物。這注定了有機食品的生產成本要比普通食品高很多,而產量卻要低很多,“一分價錢一分貨”用在有機食品身上,其實再恰當不過。
但是就是這種較高的利潤致使很多的不法商販有機可乘。比如有機商標隨便貼。
既然是不是“有機”并不能從長相上被識破,而普通食品只需披上一件“有機”外衣,便可立馬奇貨可居起來,就連戴了戒指鑒別真偽的陽澄湖大閘蟹,到了市場上仍然滿是安能辨我是真偽的“李鬼”,比戒指的造假門檻更低的“有機”標簽,還真是難免“山寨”的宿命。
除了普通食品經過簡單加工包裝后,直接貼上假冒有機認證標志;甚至不乏認證機構甚至主動找加工企業花錢買有機食品認證;就連國家認監委也承認,目前有機食品監管體制還不完善,僅靠認監委一個部門很難進行“全覆蓋監管”。然而,從監管部門到認證機構,再從認證機構到企業自律,原本應該環環相扣,嚴絲合縫的“有機食品”監管與認證流程,竟然漏洞百出,大擺“烏龍”,甚至本該作為有機食品“守門人”的認證機構,反而成了“有機食品”造假鏈條上的共謀者與造假利益的分食者。如此有機食品監管與認證,其實已與“有機”無關,而完全成了可以不擇手段牟利的“商機”。
有機食品認證體系不健全
在國際市場上,由于市場準入,市場監管等比較到位,認證體系也比較成熟,有機食品行業保持健康有序的發展態勢,但是在國內,由于多種因素,導致有機食品市場比較混亂,魚目混雜,真假難辨,假冒產品層出不窮。
(一)國內有機食品認證體系不健全,缺乏權威的專業認證機構。隨意標注“有機”、花錢購買認證、張貼假冒認證等現象屢見不鮮,這也是造成有機食品市場秩序混亂的根源。
有機食品的認證本應是很嚴肅的事情,需要專業機構嚴格審批,層層把關,但是國內情況并非如此,從國家到地方都缺乏統一的認證機構,相關法律法規多數也沒有得到完全執行,一些認證部門為了自身利益,也不惜降低門檻,對產品品質本身的鑒定就存在漏洞,更不用提生產工藝與檢測監管環節了。
“有機食品”作為凝聚著品質與信心的產品,認證本身就應該具有權威性與公信力,飽含著社會責任。尤其是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當下,“有機認證”應該是價格杠桿作用之下,撬動農產品生產方式轉變,以及監管模式改革的有力武器。
(二)是有機食品監管的嚴重不足。一方面表明,食品安全與市場監管的集體缺位,造成投機者有機可乘,這些人抱著巨大的僥幸心理,大膽從事掛羊頭賣狗肉的勾當,而且,利潤也比較高。在這種情況下,假冒產品泛濫也是必然事件。另一方面,監管的不到位,也造成市場認證的泛濫,行業準入門檻的降低,使得“有機認證”變成了不法商家“有機可乘”,牟取不法黑心利益的金字招牌。
監管不足的背后,折射的是對行業發展的不負責任和社會良知的缺失,喪失的是機構公信力與消費者的集體信任。
(三)商家利欲熏心,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良知,也是假冒有機食品泛濫的重要因素。
據了解,為了規范有機產品標志的使用,國家認監委已要求認證機構采用暗碼方式,賦予每枚認證標志唯一的編碼,確保發放的每枚認證標志能溯源到對應的認證證書、產品和生產企業。認監委將建立認證標志數據庫,供公眾查詢。
國家認監委還要求認證機構加強對認證標志印制單位的管理,同時采取通知或不通知檢查的方式,對獲證組織使用認證標志的情況進行檢查,確保獲證產品數量與認證標志使用量相匹配。產品質量達到有機要求難度大
有專家認為,即使一個生產基地獲得了有機產品的認證,它也可以隨時違反標準進行一些"非有機"的操作,但由于有機產品對環境因素要求極高,往往很難通過檢測產品來確定它是否真的"違規".
雖然有機產品是過程控制的產物,并沒有具體的產品檢測標準,但專家建議,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產品檢測必不可少,這不僅是對認證機構本身負責,也是對消費者負責。
有機食品是一個全新的行業,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相關各方應共同努力,從多方入手,讓假冒無處藏身,促進行業更好發展。但當“有機食品”窮得只剩下“商機”,這樣的“商機”遲早要露餡,也就不可能長久。
有機食品的概念
有機食品是目前國標上對無污染天然食品比較統一的提法,也就是在自然環境下生產出來的農產品,沒有用農藥,使用有機肥,總之,是一種比較安全的食品。有機食品有四要素:(1)原料是有機的;(2)生產過程是有機的;(3)產前、產中、產后有全套的有機跟蹤記錄;(4)食品必須經過專業的有機認證機構認證。
天價有機食品市場亂象
進些年來,有些職能部門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做的不到位,促成了有機食品的無限商機。很多地方的農業產業,開始選擇“有機”作為商品的賣點,大量“有機”基地風生水起,這種遵循市場走向的適銷對路,讓不少涉農企業賺了個盆滿缽滿,比如,一斤有機大米能賣到50多元,一盒有機白菜能賣到18元,258元一只的山雞……在這樣的高價帶動下,產地農民也從中獲利。
同樣是豬肉,普通的不過十幾二十多元一斤,而一旦標上了“有機”身份,身價則立馬翻個三四倍。放在食品安全領域問題多發的當下,“有機食品”獲得市場的青睞,也就并不意外了。事實上,盡管身價不菲,但有機食品其實并非貴得沒道理,既然有機食品集無農藥、無防腐劑、無污染、不破壞土壤環境等優點于一身,含有豐富的營養,更對人類健康大有益處。比起目前人們食用的大部分食品,有機食品在培育過程中不添加任何農藥、化肥、催化劑或添加劑,也不使用基因工程技術及其產物。這注定了有機食品的生產成本要比普通食品高很多,而產量卻要低很多,“一分價錢一分貨”用在有機食品身上,其實再恰當不過。
但是就是這種較高的利潤致使很多的不法商販有機可乘。比如有機商標隨便貼。
既然是不是“有機”并不能從長相上被識破,而普通食品只需披上一件“有機”外衣,便可立馬奇貨可居起來,就連戴了戒指鑒別真偽的陽澄湖大閘蟹,到了市場上仍然滿是安能辨我是真偽的“李鬼”,比戒指的造假門檻更低的“有機”標簽,還真是難免“山寨”的宿命。
除了普通食品經過簡單加工包裝后,直接貼上假冒有機認證標志;甚至不乏認證機構甚至主動找加工企業花錢買有機食品認證;就連國家認監委也承認,目前有機食品監管體制還不完善,僅靠認監委一個部門很難進行“全覆蓋監管”。然而,從監管部門到認證機構,再從認證機構到企業自律,原本應該環環相扣,嚴絲合縫的“有機食品”監管與認證流程,竟然漏洞百出,大擺“烏龍”,甚至本該作為有機食品“守門人”的認證機構,反而成了“有機食品”造假鏈條上的共謀者與造假利益的分食者。如此有機食品監管與認證,其實已與“有機”無關,而完全成了可以不擇手段牟利的“商機”。
有機食品認證體系不健全
在國際市場上,由于市場準入,市場監管等比較到位,認證體系也比較成熟,有機食品行業保持健康有序的發展態勢,但是在國內,由于多種因素,導致有機食品市場比較混亂,魚目混雜,真假難辨,假冒產品層出不窮。
(一)國內有機食品認證體系不健全,缺乏權威的專業認證機構。隨意標注“有機”、花錢購買認證、張貼假冒認證等現象屢見不鮮,這也是造成有機食品市場秩序混亂的根源。
有機食品的認證本應是很嚴肅的事情,需要專業機構嚴格審批,層層把關,但是國內情況并非如此,從國家到地方都缺乏統一的認證機構,相關法律法規多數也沒有得到完全執行,一些認證部門為了自身利益,也不惜降低門檻,對產品品質本身的鑒定就存在漏洞,更不用提生產工藝與檢測監管環節了。
“有機食品”作為凝聚著品質與信心的產品,認證本身就應該具有權威性與公信力,飽含著社會責任。尤其是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當下,“有機認證”應該是價格杠桿作用之下,撬動農產品生產方式轉變,以及監管模式改革的有力武器。
(二)是有機食品監管的嚴重不足。一方面表明,食品安全與市場監管的集體缺位,造成投機者有機可乘,這些人抱著巨大的僥幸心理,大膽從事掛羊頭賣狗肉的勾當,而且,利潤也比較高。在這種情況下,假冒產品泛濫也是必然事件。另一方面,監管的不到位,也造成市場認證的泛濫,行業準入門檻的降低,使得“有機認證”變成了不法商家“有機可乘”,牟取不法黑心利益的金字招牌。
監管不足的背后,折射的是對行業發展的不負責任和社會良知的缺失,喪失的是機構公信力與消費者的集體信任。
(三)商家利欲熏心,缺乏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良知,也是假冒有機食品泛濫的重要因素。
據了解,為了規范有機產品標志的使用,國家認監委已要求認證機構采用暗碼方式,賦予每枚認證標志唯一的編碼,確保發放的每枚認證標志能溯源到對應的認證證書、產品和生產企業。認監委將建立認證標志數據庫,供公眾查詢。
國家認監委還要求認證機構加強對認證標志印制單位的管理,同時采取通知或不通知檢查的方式,對獲證組織使用認證標志的情況進行檢查,確保獲證產品數量與認證標志使用量相匹配。產品質量達到有機要求難度大
有專家認為,即使一個生產基地獲得了有機產品的認證,它也可以隨時違反標準進行一些"非有機"的操作,但由于有機產品對環境因素要求極高,往往很難通過檢測產品來確定它是否真的"違規".
雖然有機產品是過程控制的產物,并沒有具體的產品檢測標準,但專家建議,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產品檢測必不可少,這不僅是對認證機構本身負責,也是對消費者負責。
有機食品是一個全新的行業,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相關各方應共同努力,從多方入手,讓假冒無處藏身,促進行業更好發展。但當“有機食品”窮得只剩下“商機”,這樣的“商機”遲早要露餡,也就不可能長久。
上一篇 : 酒店行業:高檔酒店不再受寵
下一篇 : 期貨行業:期貨業兩宗最大并購案獲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