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原創
相關熱門文章
- 曾鳴的“團隊賦能”到底是什么鬼
- 自我賦能
- 賦能的層次
- 企業為什么要賦能
- 怎么賦能團隊
- 未來組織最重要職能的是賦能,而不再
- 賦能,個人怎么賦能給自己
- 家居行業:衛浴市場未來發展三大主打
- 賦能——把患有“深井病”的組織慢慢
- 任正非之女孟晚舟談華為未來戰略
相關熱門內訓課程
- 團隊賦能工作法
- 團隊賦能培訓
- 品牌擁有未來——消費與廣告心理學
- 985賦能新零售H2期
- 決勝于未來的企業戰略
- 大數據行業應用現狀與未來應用熱點
- 團隊賦能工作法(音頻課程線上學習)
- 團隊賦能——讓員工自我驅動
- OKR—績效賦能
- 人力資源轉型:HRBP賦能與實踐特
相關熱門公開課程
未來需要我們賦能
時間:2019-08-26
阿里馬云多次提出:阿里不是電商公司 而是賦能中小企業;
騰訊的格局是“鏈接一切,賦能個人”;
京東到家發布了“零售賦能”新戰略;
聯想集團CEO楊元慶表示:AI驅動著第四次工業革命,聯想要做推動者和賦能者!
就連前些天大火的奇葩說上,張泉靈也提到的“賦能中心”。
大佬們都在強調賦能,為什么如今賦能如此火熱?
人工智能”已經隨著智能手機的不斷更新迭代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同時也不斷影響著人們的使用習慣。
現在有關AI時代的爭論,卻已經是如火如荼了。
對于AI有人很悲觀,比如霍金此前就表示,“全面化人工智能可能意味著人類的終結...”;埃隆馬斯克也認為,“對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就仿佛是在召喚一個惡魔。”相反,也有不少人表示很樂觀的,比如蒂姆·庫克,他說“人工智能并不可怕,怕的是人像機器一樣思考。”;而李彥宏更是篤定,“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業革命。”
前兩天在彭博全球商業論壇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表示,在人工智能時代女性更容易失業。李彥宏則與之觀點相左,他表示,“未來的確有很多工作有可能被 AI 取代,但是科技進步也會創造很多新的工作機會。”
對于人工智能的終極判斷,到底是悲觀的霍金、埃隆馬斯克是對的,還是樂觀的蒂姆·庫克、李彥宏是對的,現在還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對于人工智能時代、尤其是人工智能時代的就業問題,將是一個關鍵,所以未來組織對于員工的要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你的績效是否是優秀那么簡單了,組織需要的是你的多元化價值,你的貢獻值,這些都將會源于你的創新,你賦能于人,別人賦能于你。對于這個概念的理解,我把它定義為:
怎么能引導別人更好的發揮出自己的價值;
怎么能把自己賦能于組織,創造出自己獨特的價值;
第一步是要做到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很難啊。總有很多事情是我們認為自己不擅長的,而且往往我們還真不擅長;很多事情是我們不喜歡,不情愿做的,而且往往我們還真可以不去做。至少,我們會覺得不去做也不會有什么大損失,或者說這個損失我們還負擔得起。這個時候,別人和你說,這樣是不行的,你得勇于嘗試,你得克服自己的心魔去挑戰自己,去超越自己。你肯定心理覺得這人有病,或者最多覺得道理說的不錯,可是老子不樂意,你管得著嘛。
舉個例子吧。比如打小王這件小事。不打就活不了嘛,沒有吧?不打,你能拿我咋樣,不能吧?所以,我不想打就不打。除了一些限制性信念外(比如認為這么做是不對的),其實更多的是我們不想超越自己,不想自虐,不想讓自己活得更累。畢竟,超越是痛苦的,往往伴隨的就是想都想得到的失敗,而且可能還不止一次。有時候我會想,如果當年我不是自己死腦經地抱著必須做的心態,和很多人一樣地選擇退場,今天的我會在干嘛?或許也還湊合或不差,但是恐怕不可能會有這段精彩經歷了。精彩是因為背后的有蛻變。膽大心細臉皮厚是從打CC開始被塑造的。這對我之后的思想行為模式造成了極深遠的影響。雖然,至今我還不如一些人天生就具備的膽大心細臉皮厚。但,至少我超越了自己一次。
如果你沒有讓自己不舒服過,沒有逼自己去做些新的嘗試,沒有不斷地去逼自己的話,那么你可能不會受傷,但也因此不會進化。你的能量也就不會有什么質的改變。
自我超越的路上不會都是對的嘗試,但即使如此,也得去做做看。
第二步是要做到自我負責。
自我負責是大家更熟悉一點的概念。對結果負責,對客戶負責,對侯選人負責,對團隊負責,對老板負責。我們的一生要對很多人負責。那么什么是對自我負責呢?
第三步是要做到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是比較陌生的概念。因為自我接納的境界最高。武林高手不是隨便就能修煉成的,自我接納也不是輕易就能做到的。我們往往要花費些時間才能認清自己是個普通人。認清自己的不完美還不算難,最難的是認清之后還要學會去接受。畢竟,我們一直在被強調要去挑戰自己,超越自己,擴大自己的邊界,讓自己變得更強大,這些都沒錯。但是,這些不意味著你可以認為你能Hold住所有的挑戰,完成所有你想完成的超越,擴大邊界到無窮大。要放下不切實際的預期并做到接納這個看似弱小的自己。
牢記自我循環的三步,自我超越-自我負責-自我接納。盡力去激發自我超越的意識,以這些理論去推動自我超越的實現,從而促發循環的發生。
只有當我們自己變得更強大,能量更高時,我們才可能輸出能量去影響別人——我們身邊的客戶朋友、家人同學,甚至是更多的陌生人。
上一篇 : 團隊賦能,所向披靡